查看原文
其他

【极珍影像】听,卫水河畔的海音!

王嘉俊 相约新乡 2019-05-25

60多年前,他们从遥远南方举家而来,建设着解放初期的新乡,如今大多数已长眠于卫水河畔;


这是一段生长在新乡的、关于理想与家国的故事……




◆新乡棉织厂  (摄影:李西良)


在今天新乡二中对面的和平路西侧,有个“西村”,进入西村胡同,是一处看似普通的老社区。肯定没有多少人,能感受到这里浸润了数十年的 “海派味儿”或“江南风”。 


不仅西村,与之相对的,在东边还有个“东村”。 这两个村建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仅几排小平房, 20 世纪 90 年代后改造成如今的模样)。它们不是普 通的住宅房,而是当年新乡棉织厂的两个家属院。 


 ◆新乡棉织厂的整理车间,摄于 20 世纪 70 年代,该照片曾被用于广交会上。(摄影:牛子祥) 


新乡棉织厂,原址在今天的新乡二中十字向西 约 100 米处路南,是 1956 年 12 月底从上海(原上 海中原毛巾床单厂、正大袜厂和永盛丝光厂合并后) 内迁至新乡的。不仅工厂内迁,工人也随之一起过来。


 “过来”,不仅意味着工人们工作地点的变换, 很大程度上,更意味着他们要在异地“落地生根”。 因此,当年风华正茂的工人们,多是拖家带口从上 海内迁新乡,仅新乡棉织厂一家,就达千余人。 



 ◆ 1959 年 5 月,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在河南省副省 长李庆伟、中共新乡地委第一书记耿起昌的陪同下,视 察了新乡钢铁二厂、棉织厂等几家工厂。当时棉织厂的 产品花样种类多,大量出口外销,习仲勋看过后称赞说, 新乡棉织厂是“豫北一朵花”。(摄影:李西良)


不仅是新乡棉织厂,还有曾名震一时的中原纱 厂(据说与如今的“中原路”在命名上颇有渊源)等, 也是从上海等南方城市迁至新乡的。


 ◆新乡中原纱厂车间 (摄影:李西良)


因这些工厂需靠近水源,因此,在那个年代, 拥有卫河的新乡,借产业转移的东风,快速发展为 纺织名城,一时风光无限。全国第一台自动印花机 就是在新乡棉织厂发明的,而后推广至全国。床单、 毛巾、浴巾等纺织产品经卫河水运和铁路等被运至四面八方,不少还出口到欧洲等地。


◆1956 年 12 月 8 日,出发新乡前夕,宋红妹(图中)和小伙伴们在上海的合影。两条辫 子和漂亮的蝴蝶结,让人遥想到当年上海姑娘的时尚和精致。


宋红妹今年 75 岁了,她祖籍浙江湖州,但生在上海、长在上海,7 岁就上班挣钱。13 岁那年,她跟随着内迁企业来到新乡,进入新乡棉织厂,成为 一名纺织女工。


那时,新乡棉织厂所在地段还比较荒凉,与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完全是两个世界。但卫河里的鱼虾很多,在饥饿年代,宋红妹的父亲经常在今和平桥附近的卫河边钓鱼,他们在这里享受到了最丰富、最实惠的美味。 


1963 年,宋红妹 20 岁,她请了婚假,从新乡回 到上海完成了终身大事,很快又返回新乡棉织厂继 续工作。 



 ◆宋红妹(左三)和工友正激情挥毫(图:郑敏锐)


 ◆车间墙上“学上海 争优质 创名牌”的标语清晰醒目,对那个时代的新乡来说,上海迁来的工厂、技术、人员等,推动了现代工业蹒跚前进的步伐,孕育了一段既热火 朝天又让人怀念的温暖记忆。(摄影:牛子祥)


◆ 1958 年 5 月,宋红妹和新乡棉织厂工友们游百泉。(供图: 宋红妹) 


◆ 大家在亲密的相处中,这群人,也仿佛慢慢变成了相似模样。仅看脸庞,那绽放的笑容,如夏季风吹过门前卫水,荡漾起相似的幸福形状,已经很难分清谁“南” 谁“北”。(供图:宋红妹)


上图,1964 年,从新乡棉织厂分出一部分职工,成立了一家新厂——新乡制袜厂,宋红妹(一排左四)成为该厂缝头车间的一名女工。这是 1982 年 5 月 10 日拍摄的一张合影,照片中共有 38 人,其中有 11 位南方人(来自江苏海门、浙江平湖、安徽安庆等地),其余的是新乡本地的女工。她们彼此之间建立了比较固定的师徒关系。随着工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新乡姑娘学会了纺织技术。


◆宋红妹育有两男一女,在新乡做着饮水公司和酒店管理等工作。 1989 年,这位在新乡生活、工作了 33 年的“上海姑娘”,趁着新 乡制袜厂调休,带着她两岁的大孙子回到上海看望“老家”。图为祖孙俩在上海百货大楼前天桥上的合影。(供图 :宋红妹)


如今,翻开一些老人的证件,虽然上面的“籍贯” 依然是“上海”“无锡”“苏州”“宁波”…… 但和他们一起过来的不少同乡,当在新乡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之后,已然老去,长眠于卫水河畔


而依然存世的老人,多已在 80 岁以上,他们除了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跟随在新乡出生、成长的 子孙辈一起回到上海等南方老家走访亲友之外,大多也准备终老凤凰山下。 


那是个理想飞扬的年代人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内陆发展,以无悔青春,与当地人民携手,建设着新乡,也建设着未来



 ◆美丽的纺织女工 


时光催人老,

总是会湮没一些我们珍爱的人和事,

但有些却能迎着时光“逆光前行”,

一步步“化茧成蝶”,

比如,新乡的纺织事业。


2017年8月16日,在位于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的车间内,当得知这里的生产线是一条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由中纺院自主研发、设备全部国产化的国内唯一的绿色纤维生产线时,受到了前来调研的原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同志的充分肯定。


也许,从民国初年的华新纱厂开始,到新中国初年的新乡棉织厂、中原纱厂等,再到如今的白鹭化纤等企业,新乡纺织业在岁月流转中常青,除了新乡特有的创新基因外,体现了一种更大意义上的南北姊妹情、神州家国心……


今晚,

让我们致敬,

这份穿透了时光的血脉亲情




【注】本文内容来源于《卫河记忆》(李宝琴主编);文图未经准许不得转载,不得截图使用;


      “相约新乡”是新乡市委外宣办和市政府新闻办在微信上打开的一扇新窗,是重点打造的一张“新乡名片”,将从“人文新乡”、“地理新乡”“时尚新乡”“人物新乡”以及“新部落”“新人类”等视角,为您呈现不一样的新乡。       

   

      了解新乡,这里比百度更深一度;

      发现新乡,这里有一双独特深邃的眼睛;

      热爱新乡,这里每天给你一个心动的理由;

      相约新乡,让懂新乡的人于此相聚。


      我们在分享着这座城市,也在寻找和我们一起分享的人,欢迎您带有温度的投稿(请发邮箱:848756525@qq.com)。

推荐阅读

【开篇】新乡诚邀世界,共赏“牧野倾城”!

一入新乡牧野广场,看见中国“小时候”……

新乡一条河,成名于汉唐,曾连渤海和太行!

新乡南太行:华夏之翼,魂动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